迎来百年华诞的威海一中,从宽敞明亮的教学办公楼、妆饰一新的美丽校园、到功能齐全的艺术楼,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校长董国谦对笔者说,威海一中确定了“追忆百年历程,畅谈师生情谊,砥砺报国之志,共商发展大计”的百年校庆活动宗旨,通过校庆向人们展示威海一中形象,加快改革发展,推动教学改革,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威海一中带入一个新纪元。
创立于1899年的威海一中,初为英国教会在华建立的私立安立甘堂。1930年中国政府收回威海卫后,由安立甘堂校友、中国基础化学工业奠基人孙学悟先生提议更名为“私立育华初级中学”。后因社会动乱,几经分合,于1954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今天的威海一中是1994年8月原一中高中部西迁与威海大学附中合并建成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技教育界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威海一中也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学校软件、硬件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实验楼、艺术楼、科技楼、图书馆相继拔地而起,微机室、语言教室、理化生实验室一应俱全。目前在校学生2000多人,教职工160余人。
百年辉煌,人才辈出。先后有一万多名毕业生从威海一中走出来,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功绩显赫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企业家。董校长如数家珍:孙学悟、宋健、王海、洪涛、董克娜,等等。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突出成就构成了一中百年发展的绚丽乐章。
1996年开始,威海一中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学校“不求一时之功利,坚持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放在对学生终身起作用的那些基本素质上”,学校制定的教学规划明确提出了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于是,他们在原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基础上,正式推出了以基础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双翼并举的课改方案,打破原来的以智育为中心,用分数线性排序,学生被动接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隔裂的局面。此外,该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应还从1997年开始对外语教学进行了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英语合作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长课程,旨在为学生开“小灶”,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
学校把培养学生“如何做事”与“如何做人”两方面结合起来,对单一的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的德育课程进行了“加法式”的充实,建立了将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规范教育融为一体的德育课程构架,并将学生的深层思想、外显行为和服务社会三者结合作为德育目标落到实处。升国旗、唱国歌、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激发学生的国格;邀请企业家、海外学子做报告,提高学生的人格;军训、学农和自我管理,塑造学生的品格。
走进掩映在绿树丛中环境幽静的威海一中校园,感受最深的是处处焕发着一种浓浓的“创造精神”。他们把“创造精神”概括为:如果你能想到就一定能做到。
在教学方法的变革中,威海一中积极探索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包含师生共同活动的多重组合方式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经过不断实践,各门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卓有成效的新教学方法体系,这些教学法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融合贯通。在语文、数学、外语课的课堂教学中,该校尝试采用了课前演讲、师生对话、轮流问答、全员参与、课堂讨论、学生主讲六种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董国谦校长认为,要创建全国一流的中学,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运行效率。目前威海一中设想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职务实行评聘分开,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锻造。
今日的威海一中已进入一个全面建设、整体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展望未来,威海一中必将再创新的辉煌。